经济学人智库报告《中国消费者2030年面貌前瞻》对未来中国消费潜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其中的不少数据可以用来预测2030年中国邮轮旅游人数。

1 2030年中国消费邮轮的人数

       报告把中国消费者分为四类:低收入消费者,其年个人可支配收入不足13000元(按2015年价格相当于2100美元);中低收入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为13000至67000元(合2100至10800美元);中高收入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为67000至200000元(合10800至32100美元);高收入消费者,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0元(合32100美元)。以上数据都采用2015年不变价,以保证不同年份数据的可比性。

       到2030年,中国低收入人群的占比将从2015年的36.9%下降至11%,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其中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会上升得更快。年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0元(32100美元)的高收入人群比例将从2015年的2.6%增长至2030年时的14.5%。

 

 

       国际上,通常把人均收入超过8000美元作为邮轮产业快速发展的起点。按照这样的标准,大致可以把上述中高收入消费者和高收入消费者都纳入到有能力消费邮轮产品的人群。届时,此部分人口将占中国总人口的35%。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提出,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届时,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人,那么具备消费邮轮产品的人口基数则为5.1亿人。203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相当于1989年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年美国的真实邮轮渗透率(实际乘坐邮轮人数除以具备消费邮轮产品的人口基数)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作为中国2030年邮轮真实渗透率的低限,由此可以计算出届时中国邮轮市场规模为1020万人。以近期美国的真实邮轮渗透率作为中国2030年邮轮渗透率的高限,可以计算出届时中国邮轮市场规模为2040万人。取二者的平均值,得出2030年中国邮轮市场将达到1530万人的市场规模。

2 2030年中国人的消费倾向向休闲和教育倾斜

       过去十年里,中国人的消费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份额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食品、饮料和烟草等项上的平均名义消费支出占比从2005年的37%下降至2015年的30%。这也符合国际趋势: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支出的种类也会增多。

       国际比较的结果表明,当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跨过一个重要关口后(12000美元),将迎来休闲和教育领域消费的“腾飞”。203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16000美元,中国在医疗卫生、休闲、教育等项上的支出最有可能出现高速增长。如果步入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增长模式,未来中国休闲旅游业将迎来大发展,而邮轮旅游属新兴的休闲产业,具有好的发展前景。

       过去十年中国游客境外游飙升,改变了全球旅游业的面貌。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总数达到1.22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达1098亿美元,人均花费约900美元。出境游人数只占旅游总人数的3%,但出境游消费占中国旅游花费的16%。截至2017年1月,持中国普通护照可以有条件免签或落地签前往的国家和地区已达61个,相比去年同期增加9个。其中,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已达9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免签入境国家或地区有15个,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证国家和地区有37个。最受大陆游客欢迎的目的地包括香港、台湾、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如此庞大的消费基数使得邮轮业的前景十分广大。而且,从中国母港出发的邮轮前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航线组织最为方便,也更能满足中国人短假期的需要。

3 中国的邮轮客来自哪里?

       根据上图所显示的结果,现阶段中国邮轮市场的格局可以管中窥豹。环渤海区域,北京和天津分别处于第二和第八高收入消费者人群的城市,具备此阶段快速发展的条件。长三角区域有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和南京等众多高收入消费者人群排名前20位的城市,这是上海成为中国第一邮轮母港的基础。珠三角区域有深圳、广州、佛山等三个高收入消费者人群排名前20位的城市,这是这几年珠三角区域的邮轮母港后来居上的基础条件。青岛、温州和厦门由于本地客源市场的基础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连接不断完善,也吸引了一些邮轮游客。

       未来,长三角区域的客源市场中,有排名第一、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五和第十七位的高收入消费者人群的城市,新增邮轮消费群体(高收入和中高收入高收入消费者)约4140万人,将新增124万人的邮轮游客,因此仍然是未来中国邮轮市场的龙头。内陆地区的重庆、成都和武汉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潜力,将来也有可能纳入到上海母港的辐射范围内,这部分新增消费群体1950万人,将新增59万邮轮游客。环渤海区域的客源市场中,天津和北京将新增2460万人的潜在消费群体,将新增约74万人的游客量,也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珠三角区域的客源市场中,深圳、广州和佛山将新增3010万人,将新增约90万人的邮轮游客量,只不过会被三个邮轮母港分流。青岛和济南新增邮轮消费人群780万人,将为青岛贡献23万人的新增游客量。温州新增邮轮消费人群600万人,也能够形成18万人的新增游客量。

 

区域

新增邮轮消费群体  

新增邮轮游客  

长三角

4140万人

124万人

环渤海

2460万人

74万人

珠三角

3010万人

90万人

重庆、成都和武汉

1950万人

59万人

青岛和济南

780万人

23万人

温州

600万人

18万人

 

上述新增游客量只是排名前20位城市所产生的游客量,这是未来游客客源市场的主流,不过也不应忽略其他区域的游客产生实际的邮轮消费,这些游客更可能向排名前三的邮轮母港集聚。

4 前景可期,如何实现?

       按照上述的预测结果,未来中国邮轮市场还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8倍,将会有年均14.6%的增长率,并会是一个前高后低的发展态势。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世界上没有哪个市场有如此振奋人心的发展态势。当前各大邮轮公司在中国布局的邮轮的总客舱数约为2万间,未来将可能超过12万间,还需要无数的船舶来填补这样的市场空间,这也给中国本土邮轮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但是也要有清醒的认识,2030年具备消费邮轮能力的人群中,高收入人群占比43%,他们的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美元,完全有能力出境消费,可能到地中海或者加勒比海去消费原汁原味的邮轮产品,而这样的客源对中国母港的相关从业者来说并没有价值。如何能够让更多的高消费能力人群留下来体验邮轮是未来的核心。而且,由于邮轮旅游的需求弹性很大,良好的体验和口碑才可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果中国邮轮市场的良性发展机制缺失,就会形成邮轮市场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并非指的是有价值的消费偏好,而是打上了低端和廉价的标签。如果形成了这样的市场,上述的潜在消费人群并不会转变为现实的消费人群,即便有机会实现上文所预测的邮轮市场规模,但从业者却可能很难赚到钱。如何打造有质有量的中国邮轮市场?

       首先,形成良性的行业生态。邮轮业在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中国的旅游业进行融合。旅游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旅行社低价揽客、购物回本模式也发生在邮轮行业。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有资质的旅行社所进行的包船模式成为市场主流。邮轮公司借助旅行社转嫁风险,并让渡一定的定价权。旅行社在满舱的压力(不满舱会收到邮轮公司的罚款)下,低价甩舱时有发生。船公司、旅行社和旅客之间的良性互动难以建立。国外旅行社拿佣金、岸上游览由船公司提供的模式在中国的现实下很难照搬,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进而形成适应中国市场的行业生态。这样的行业生态,是行业领头企业的率先垂范,在构建行业生态上主动拿出足够的诚意,形成生态链上不同企业的协商对话机制和共赢,共同承担行业风险,共同构建行业诚信体系,共同形成行业规则,进而让市场步入良性运作的轨道。这样的行业生态,也是利益相关方博弈的结果,行业的规则将在邮轮公司、旅行社、港口、船舶供应以及旅行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参与下,在智库的充分研究与论证下,由行业主管部门逐步确认的。行业规则的建立,是相关各方利益充分协调的结果。良好生态的建成,既需要借鉴成熟地区邮轮发展的经验,但却不是移植照搬,仍然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南橘北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承认中国旅游市场的现有格局,并将其引导向更为健康的格局,才是一个更为理性的路径。这不仅仅是各种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的事情。

       差异化服务是核心。怎样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对欧美风格的邮轮进行本地化改造,又不至于完全摒弃了邮轮的产品属性,是每家公司需要深入探索的议题。步子到底应该迈多大是考验经营者的一项核心指标。当下的中国人尚处于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的过程当中,低价招揽的游客还没有休闲放松的闲情逸致,“开洋荤”是大多数上船的中国游客的基本诉求,当前的差异化就是用欧美风味的邮轮让他们有所体验和认识,让他们还有再次上船的意愿。等到有人开始第二次上船了,就开始真正关注邮轮的服务档次和服务品质,那时候分层次的邮轮服务体系才有可能建立。公主邮轮将在2018年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样一个定位更为高端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尚未找到对其自身的价值认可,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暂时离开也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现代大众型”邮轮已经获得了中国市场的认可,尤其是在暑期档更为适合全家出行的需求。未来,还有中国本土邮轮将会陆续加入到中国市场中来,提供怎样的服务,在消费者心中占据怎样的心智和建立怎样的认知需要仔细定位。需要迎合“开洋荤”的思维定势多久?是不是会出现服务品质和文化符号升华了的本土邮轮?届时做本土邮轮被打上“土老帽”标签的过往认识将一去不复返。差异化是关键,而如何差异化以及差异化要走多远,都是待解的难题。

       行业监管需创新。自贸区正在尝试的“负面清单模式”是对邮轮这样的新生事物最大的利好,“法无禁止就可为”正好能够适应邮轮快速增长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是,一方面,不少邮轮母港并未纳入“自贸区”的范围,相关的开放政策并不适用;另一方面,“负面清单模式”也没有真正落地,对于新生事物,相关的职能部门不是不去管,而是参照旧的规定来管理,或者为着监管机构方便的出发点来管理。邮轮这样的新生事物,是否适用于《国际海运条例》有关沿海运输权的管理方式?邮轮船舶供应的相关规定,是否能够适应邮轮供货的时效性?日本和韩国能够实现的船舶供应在中国就成为了障碍,这是自己人束缚着自己人的手脚,然后让外人得利的行径。“萨德”事件后邮轮公司宣布暂时不再停靠韩国港口,是不是能够趁此契机通过相关监管的放开,让中国的邮轮船舶供应能够迎头赶上?有关邮轮市场的监管,应该本着更为开放的理念,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个市场中,监管的重点应该是事中事后监管,现代化的监管手段应该及时更新并应用,并让行业协会以及智库发挥相应作用。

(本文发表于《中国船检》2017年第5期)